112年各校推動成果
本校自從3年前尚未參加本市食農教育實施計畫時,即已嘗試種植芋頭,第1年(民國109年)春季移植時,至秋季已長得頭好壯壯,當年也收成了它的地下根的果實,製作了傳統美味的油炸零食,連莖幹也取用烹調成美味的蔬食。
其後兩年(110、111年)則其仍在故壤中繁衍生殖,但多遭蟲、鼠之害,收穫不良。今年暑假7月26日星期三本校人員曾至霧峰農改場參加以米食為主題的研習,除了了解校園午餐主食白米的相關知識之外,下午又到鄰近的南投縣草屯鎮農會,參觀與觀摩該機構提供、設計的芋頭粿製作的相關米食教學。
其以市售的米穀粉、糯米粉兩者5:9的比例,以及配料芋頭、蝦米、香菇、油蔥酥若干炒香,兩者加入適當比例的水分揉製成橢圓長條形狀後,再放置分割對稱的香蕉葉片之上,最後放在蒸籠蒸煮30分鐘即可。
由於上芋頭粿教學設計製作簡便,已有別於傳統的泡漿、壓瀝等繁複、耗時的製作過程,今見校園芋頭成熟時,本著從耕地栽種到餐桌的完整食農教育流程,本校將執行其最後端上餐桌的1里路。
建立日期:2023/11/11
-
校園芋頭成熟時
-
-
-
果實肥壯
-
亭亭玉立的芋頭
-
-
草屯農會炊具
-
參農會人員的傳授與研習學員學習製作
-
-
-
成型的芋頭粿
-
-
學員分組聆聽
-
-
-
-
分組做好的芋頭粿
-
-
-
-
-
-
蒸好的成品
-
活動結束時的合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