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Menu
目前位置>營養專欄
:::

營養專欄

食品安全由你我守護

       近年來食安問題頻爆,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信心變得薄弱,蘇丹紅事件也讓大家人心惶惶;寶林茶室食安事件,甚至造成消費者死亡,一連串食安問題,我們如何自保呢?

       臺中市食品藥物安全處為提升食安資訊之公開、透明,提供家長第一手食安資訊,食安處建置「臺中食藥安智慧雲-食安GIS專區」網站(網址:https://gov.tw/eyJ),提供多樣化之主題式專區,公開本市各項食品稽查及抽驗結果。另,網站之「關注議題專區」項下設有「校園午餐」專頁,公開本市校園午餐業者之校園午餐最新抽驗結果,歡迎透過「網頁搜尋臺中食藥安智慧雲-食安 GIS 專區」、「依喜好查詢主題專區」、「地圖導航安心店家」3 步驟,輕鬆即時掌握校園食安。 

★網站連結:https://gov.tw/eyJ

圖片1.jpg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臺中市食品藥物安全處也設置「臺中市重大食安議題專區」供民眾查詢,民眾可以藉由網站查詢相關資訊,如蘇丹紅辣椒粉專區網頁項下,可查詢「最新更新消息」、「問題產品資訊」、「衛生資訊及常見問題」、「辣椒粉檢出蘇丹色素不合格專區」、「抽驗結果」、「檢出批號與流向」、「自主送驗資訊」……等完整資訊。

圖片2.jpg

★網站連結:https://www.taichung.gov.tw/1630362/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另外我們也來認識一下此次重大社會食安事件-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中的邦克列酸(Bongkrekic Acid)

       邦克列酸先前使用的中文名稱為米酵菌酸,雖然中文名稱中有米字,但其實與米的關聯性較小,2024年,衛福部在專家會議中決議將米酵菌酸改名為「邦克列酸」。

       Bongkrekic Acid源自於印尼當地食物 Tempe Bongkrek,是一種發酵椰漿製品,1975年以來曾在印尼曾引起規模性的食品中毒事件,直到印尼政府禁止此類發酵椰漿製品生產後,當地的邦克列酸中毒事件趨緩。在寶林茶室事件發生之前,臺灣對「邦克列酸」這個名詞非常陌生,從未聽聞,此食安事件引起大眾關注,沒想到一個「邦克列酸」造成這麼大危害,發生過程之快速到幾乎來不及應變。

       為什麼邦克列酸會大家聞之色變呢? 乃因,邦克列酸的毒素無法於烹調中被破壞,且無解毒劑,除此之外,邦克列酸無色、無味,讓我們很難在食物中發現它的存在。邦克列酸產生的毒素主要是影響我們細胞中的粒線體,影響粒線體產生能量、導致細胞損傷及死亡。

       邦克列酸 (Bongkrekic Acid) 是一種罕見的毒素,由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菌 (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, B. cocovenenans) 產生,根據農業部與食藥署發布的資料,唐菖蒲伯克氏菌屬於植物病原菌,存在於自然界中土壤、水、植物。要產生邦克列酸須具備許多環境條件,除了需要有此菌的產毒菌型外,需要在特殊之環境條件下發酵,如溫暖且潮濕 (20-30℃)、酸鹼值中性、含鹽量2%以下並含脂質 (尤其富含油酸) 之食物中,特別是玉米及椰子、木耳、銀耳等,發酵1-2天才會產生邦克列酸,並非食物本身會產生此毒素,而是須有產毒菌型存在於食品中,並符合前述環境條件。


邦克列酸容易汙染哪些食品?

•常見於穀、麥類磨漿後未即時晾曬製作、或製作完畢未冰存導致變質的澱粉類,例如河粉、涼皮、發酵玉米麵、糯米圓等。

•乾木耳、乾銀耳長時間於室溫泡發。

•另也有案例為未冰存、保存失當的發酵薯類產品,例如山芋粉絲、馬鈴薯粉條等。

圖片3.jpg


治療方法 

       邦克列酸中毒無解毒劑,雖然曾有個案報告提及血漿置換(plasma exchange)可能有治療效益,但仍需更多研究證據,故治療上還是以積極的支持療法為主。


如何預防 

       邦克列酸經過高溫、高壓烹煮也無法破壞毒性,因此預防是關鍵。以下是我們可以減少暴露的一些方法:

1.產生邦克列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,必須在特定條件下 (中性、低鹽、溫暖且潮濕)才會孳生並產生毒素。因 此低溫、短期保存及酸性環境可有效抑制生長。

2.臺灣四季溫暖潮濕,建議民眾食品泡發或前置處理後 應立刻烹煮,烹煮後也建議盡早食用。 

3.若有保存食品需求,須特別留意應依照食品的特性以 冷藏或冷凍保存。

4.若發現食品已有變質或異味,則應立刻丟棄。另外提醒,雖腸胃道症狀並非判斷是否食品中毒之唯一標準,然民眾無論單獨或群聚用餐後,若共同出現相似之腸胃症狀時,建議應保留剩餘食品,並盡早就醫尋求醫療協助。

        食品安全由你我守護,知己知彼百戰百勝!

圖片4.jpg



●參考資料來源:

1.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官網

https://www.fda.gov.tw/TC/site.aspx?sid=12938&r=1672530949

2.臺中市食品藥物安全處官網

https://fdsgisdss.health.taichung.gov.tw/fds/

3.農業部 (2024)。農業部嚴正澄清國產杏鮑菇、木耳與鳳梨等臺灣農產品皆未曾檢測出米酵菌酸

https://www.moa.gov.tw/theme_data.php?theme=news&sub_theme=agri&id=9366

4.健康醫療網

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/



資料來源:賴厝國小 王愉君營養師
建立日期:2024/06/03